創傷後遺症(PTSD)是怎樣開始的?
任何能造成精神創傷的事也可引致創傷後遺症。當受到傷害、生命備受威脅,或親眼目睹親友或他人的受傷、離逝,也可造成創傷後遺症。創傷後遺症的病徵,有可能於創傷事件發生後立即、數週後或數月後出現,但通常在事件發生後的六個月內出現。
創傷後遺症徵狀為何?
受悲傷困擾,導致情緒低落、焦慮、產生罪惡及憤怒感。主要的徵狀還有三種:
- 出現回閃及夢魘: 腦海不單浮現當時的情況,而且重現當時的情緒及感官反應,如恐懼、冒汗、聲音、氣味,甚至痛楚。 即使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也能觸發回閃。
- 逃避及變得感情麻木: 創傷事件於腦海內不斷回閃令當事人感到極度不安,會掩飾傷痛,裝作已痊癒了一樣,處理悲傷的情緒時會變得麻木及像失去了感覺一樣。
- 處於戒備狀態: 會長期處於戒備狀態,從而避開危機。當事人亦會感到不能放鬆,會經常感到焦慮和難以入睡,周邊的人會察覺當事人容易惱怒及過度焦慮。
採訪創傷後遺症患者時的四大注意
- 若要求受訪對象重回現場做訪問,務必事前詢問對方: 我們如果重回現場做採訪,你可以採受嗎?
- 重訪事發現場對患者是一個巨大考驗,因為極有可能觸發回閃及其他連串心理反應。
- 隨時準備取消或中止採訪。
- 患者有時會高估自己的能力,同意重回現場,然後慢慢發現自己無法招架,出現心理困擾而要求取消或中止訪問。
- 避免過於細緻的提問。
- 問題愈詳細,愈有機會觸發病患。因此,即使是專業人士都會避免問及細節。若要與當事人討論事發詳情,務必要事前準備問題清單,並獲得當事人同意,好讓當事人能作充分準備。否則,要求當事人回答一些繪聲繪影的問題,只會對他/她做成二次傷害。
- 注意當事人的情緒反應。
當事人若出現下列情況,則應暫停甚至中止訪問:
- 哭泣
- 邊答問題邊流淚
- 無法集中,未能記起你剛才的提問內容
- 頭痛或胃痛(他/她不一定會告訴記者)
- 回答不著邊際,避免談得具體,因為痛楚無法承受
五句不能說的話:
「我知道/明白你的感受。」(你其實並不知道!)
「你能夠生存/安全離開已經十分幸運。」(他們並不是這樣想的!)
「會唔會因為你/你哋經驗不足?」
「咁都唔算太差!」
「只要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,就可以振作起來。」
資料來源:青山醫院精神健康教育《創傷後遺症》小冊子 (原文由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撰寫),並參考精神科醫生及心理醫生之意見。
香港記者協會